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1日讯10月21日,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砥励奋进六十年,教育发展谱新篇”枣庄市教育局新闻发布会。闪电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60年来,枣庄教育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扛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体教育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努力推动枣庄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完成了“两基”“普九”“均衡县创建”等工作,实现了从黑屋子、土台子到一座座崭新靓丽的现代化楼房,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再到智慧教育的转变;教育质量从连年落后状态逐步提升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考本科过线率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教育满意度实现了从垫底到全省第七名的蜕变。
60年的发展是跨越性的。年,全市有中小学校所,在校生人数为人。在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60年努力,目前我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所,在校生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不足10%提升到90.64%,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提高到83.79%,义务教育巩固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5%,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60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等,教育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持续推进危房改造、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创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亮三改”,完成了义务教育学制“八改九”。广大教师授课理念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法规定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逐步实现,达到4%目标并保持连续增长。上世纪70年代末,全市共有专任教师人,到年全市共有教职工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初具规模。
60年来,办学体制更趋多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年2月,市教委同意市中区新兴篷布轧钢厂提出的《关于申办私立华夏中学的报告》,同年滕州市教委同意由滕州华夏文化促进会创办、滕州一中承办滕州市育才中学,由此,社会力量办学在全市迅速兴起。从年起,《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在全市得到有效落实,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发展壮大,办学形式更加多样,除了独资、民办公助外,还有股份制、公办民助、国有民办等;办学主体趋向多元化,既有企事业单位、集体、社会团体办学,也有公民个人办学;投入形式既有国办民助,也有股份合作、个人独资等。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益补充”成长为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共有民办学校所,在校生人。
60年来,管理体制更具活力,政府和学校之间教育职责权限逐步理清。义务教育从最初的“人民教育人民办”逐渐走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年初,我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对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实行“免学费、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贫困生生活费”。年又建立了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及高校贫困生救助机制,标志着教育投入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基本建立,真正实现了“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
60年来,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受教育渠道大幅拓宽。纵向上,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横向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步发展。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20所(中职18所,高职2所),在校生人(中职人,高职人)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的近半壁江山。高等院校3所,在校学生人。-年以来,共有人考入北大、清华,本科录取15余万人,更多的枣庄学子步入高等学校深造,为枣庄市的繁荣发展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
60年来,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断加快,每个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更有力的保障。年起设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助学金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资金,并建立经常性助学活动联席会议制度,逐步构建了涵盖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职教育等各学段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这是除了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之外,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建立覆盖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政策,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以上。大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五区一市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正由基本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迈进。
6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6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枣庄教育的每一点成就都凝结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真切关心,今天的枣庄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步,枣庄教育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攻坚突破行动,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市、坚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闪电新闻记者李永文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ozhuangzx.com/zzstc/1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