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冠男:一张小报燃亮一座校园
入校6年,42期校园小报、15万余字的发表量,18名学生正式发表42篇文章……这就是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青北回民小学的语文教师韦冠男。
她和她创办的小报《小石榴文学报》,燃起了全校学生的读书、写作热情。
韦冠男所在的青北回民小学是一所典型的村小,全校共有77名学生。年,她以《一二三、爬上山》为题写下了第一封信,号召家长鼓励孩子读书、写作。在班级引领读书取得成功后,她又把目光转向了全校,创办了文学社。从此,她和学生一起办报、读报、评报,一起编辑、修改、投稿,让更多学生的作品出现在小报上,韦冠男也因此被家长和学生亲切地称为“书虫教师”。
王韦平:32年深耕乡村教育
王韦平是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的一名骨干教师,扎根乡村教育32年,荣获荣成市第二届“永怀乡村教师奖”。
王韦平充分发挥数学教研组长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教师深入开展“双向细目表”课题研究,为乡村学科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班级工作中,王韦平习惯为没吃早饭的特殊家庭学生带免费早餐,周末、节假日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活动,真正把班级每名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本学期,王韦平开始着手3项工作:一是发挥好名师工作室的帮携作用,为荣成乡村教育的优质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二是借力联盟化办学机制,借鉴联盟龙头学校经验,探索实施乡村学校分层走班新模式;三是重点 从教20余年,无偿辅导余名学生学习国画,21名学生依靠美术特长升入理想学校。这就是滕州市张汪镇辛集小学教师徐延峰。
徐延峰所在的张汪镇是滕州市的“南大门”,是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国画教学资源匮乏。徐延峰采用“走教”的方式在张汪镇开展国画教学。他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们购买国画学习用品,与他们一起调色、挥墨、作画。他和他创办的“薛韵墨香国画社团”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了学生们的心灵。年,在全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徐延峰组建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及辅导的10余名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获得枣庄市一等奖。家长们亲切地称他为孩子们的“心灵画师”。
刘珍:帮助每名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见到灰头土脸的学生,她总会把他拉到水池边一点点帮他洗干净;见到衣服破损、扣子缺失的学生,她总会拿起针线把他的衣扣缝好……
这些场景在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中心小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她就是该校大队辅导员刘珍。因为她的努力,这所乡村小学的学生爱干净的多了、讲整洁的多了、说脏话的少了、讲文明的多了。
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悄然植入乡村学生心中是刘珍一直努力践行的目标。大学毕业后,她带着反哺之情回到家乡,牢记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构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她注重党带团、团带队教育,带领少先队员们走出校园,在多走、多看、多听、多问、多思中升华认知,激发其爱国爱党热情;她注重仪式教育,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建队节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神圣与庄严;她充分利用家乡的红色教育资源,抓住清明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节点,带领学生走进党史馆、雷锋展馆、革命纪念馆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此,她希望帮助每名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陈一凡:做一名学生喜爱的乡村“大先生”
年出生于青岛市的陈一凡,现在是临沭县曹庄镇中心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语文教师,被评为县“最美教师”。从海滨城市到沂蒙山区,她始终在平凡中坚守。
陈一凡时刻反思自己,发掘自己的不足,和学生一起成长。她坚持学习,不断思索,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积极观摩名师教学视频,认真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她扎实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一颗红心,一股钻劲儿,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作为县“十佳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她坚守初心,用心想事,把实事细做;用心谋事,把小事常做;用心干事,把难事巧做,自觉为热爱的红领巾事业贡献力量。她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设计、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把思政课上得有声有色。
2021年6月底,学校发起了红色教育活动,作为党员教师的她成为红色教育课堂的主讲人。她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以“沭河的歌声”为主题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图为陈一凡带领学生们参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沂蒙支前纪念馆。
于云霞:守望初心赴星辰
她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日照市南湖镇中心初中教师于云霞。26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疆,她经山历海……
在教育的田野上跋涉,坚守一颗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从教师到校长,从“日照名师”到“省三八红旗手”,她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她两度援疆,和新疆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孩子们是她最深的牵挂,她也成为麦盖提县孩子们信任的“日照妈妈”;她数次到农村支教,践行着“让更多孩子走出农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初心,用热爱和执着绘就出多姿多彩的农村教育篇章。
她扎根农村教育,提质减负落实“双减”政策,“五育并举”,精耕细作,全力做农村孩子的筑梦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她深耕信息技术课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打造了“有技有味”的信息技术活力课堂。她主持“日照市于云霞名师工作室”,逐步主导形成了“课程研讨+研课磨课+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成为前瞻性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带动和辐射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踏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杨久迎:拿放大镜改作业的乡村教师
莒南县坊前镇岳河联小教师杨久迎的视力越来越差,却丝毫没有减弱他对教育的热情,他说:“只要不耽误上课就行。”那年教师节,全班学生凑钱为他买了一个放大镜。
这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也让他深受感动。学生们送的放大镜倍数不合适,但他还是像宝贝似的保存着,连盒子都保留着。“学生有这份心就足够了,重要的是他们的心里记着我,我就心满意足了。”说完这句话,他拿出学生送的放大镜笑了,笑得很幸福。
杨久迎靠放大镜看书、改作业,也用“放大镜”去看学生,他心里记着的都是学生的优点、学生的好。
从教36年,杨久迎拿着放大镜批改作业近10年。临近退休,加上视力不好,同事们都劝他不要再在一线上课了,而他却有自己的坚持:“孩子们那么懂事,我怎么舍得离开讲台?不到退休的那一天,我绝不下讲台!”
黄娜娜:“我愿成为你们身边的一束光!”
年8月,黄娜娜沿着山路走进济南市张夏镇诗庄小学。学生们的笑脸和眼神冲淡了她满身的疲惫。
如今,13年过去了,无论在诗庄小学还是靳庄小学,她一直满腔热情地奋斗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她从一名新手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执教的课例多次荣获区级一等奖,先后获济南市优秀班主任、长清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近日,黄娜娜成功入选“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候选人。
刚参加工作时,黄娜娜通过家访得知,班里的女生小雪家庭困难,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专门为她制定了“一五一十”小计划,即每天中午利用5分钟时间和小雪一起聊天、画画、做游戏,用10分钟时间给她补课。只要她有了一点儿进步,黄娜娜就奖励她,奖品有时是文具盒,有时是钢笔,有时是课外书……不只是小雪,黄娜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ozhuangzx.com/zzsxw/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