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手工业就非常发达,在没有机器的时代,人们靠双手创造了众多的财富,薛城庞庄的麦秸手编就很好的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说起庞庄的麦秸手编,在薛城周围地区可是远近闻名,这一点,记者在打听去庞庄的道路上就已经感觉到了。据了解,在庞庄村这种传统的手编工艺已经有近年的历史。曾经村里家家户户都从事麦秸手编,把这个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在庞庄村,记者见到了至今还从事手编的庞为真老人,老人家今年已经85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精神饱满,非常热情,是一位朴实而又慈祥的老人。在老人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各种麦秸编的成品,看着是不是很熟悉呢?
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对这些应该比较了解,咱们枣庄话称之为囤(dùn)子,主要用来盛放馒头等食品。老人介绍:“过去农村家里人口较多,家家户户都蒸馒头,一蒸一大锅,都用这个盛放,馒头放在这里比现在放冰箱里更好吃。”
这些囤(dùn)子形状各异,有大有小,非常精美。其中有一种上面宽下面窄的囤子,村里人管它叫“气死猫”,原因就是人们防止家里喂养的小猫偷吃食物,特意编制了这么一个盖子,盖住之后,非常牢固,任凭小猫咪怎么挠也打不开。
村里人口中的“气死猫”
这些生活用品的原料就来自于农业生产,麦秸和高粱杆,麦秸倒是常见,夏收的时候到处都是,种高粱的就不多了。为此,庞为真老人自己种了一些高粱,一种是常见的,还有一种是红皮的高粱。红皮的高粱用于制作囤(dùn)子上的图案。虽然囤(dùn)子的原料简单,但是工艺很复杂。
庞为真老人介绍:“这种麦秸手编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的,自己10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在家编好后,跟随父亲到周边赶集。在60年代的时候,生意最为红火,编多少卖多少。”而现在,老人说道,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家庭的人口也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人们买饭也就吃多少买多少,囤(dùn)子也就不像过去那么受欢迎了,编囤(dùn)子的人也越来越少。
囤(dùn)子,这个凝聚了劳动人民辛勤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兼顾了实用性与美观性,年庞庄手编技艺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庞为真老人也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各地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工艺。老人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
采写夏宁
编排:陈君孙越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须注明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ozhuangzx.com/zzsdd/69.html